(资料图片)
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菁 4月7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工会治理”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会议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主办,是该校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两会精神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研讨活动。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市委党校等高校及地方工会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近百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会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傅德印在致辞中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入手,梳理了工会治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并针对工会治理的基本方向和路径提出观点。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对包括工会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都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范式。作为党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在新发展阶段如何以治理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和注释,成为基础性和战略性课题。他从三个方面对工会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做了系统阐释,提出工会治理是党领导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工会治理需要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工会治理需要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以推动治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主题发言阶段,9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工会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工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系、工会治理的内容、工会治理机制四个议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和深入讨论。
会议第一单元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吴清军以《数字工会:如何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会治理的融合》为题,从工会数字化治理的角度对完善工会治理体系的内涵和路径进行探讨。他提出,工会治理虽然面临诸多挑战,数字化发展作为未来的一条出路,治理目标应定位为融入国家治理和基层产业安全稳定的总体框架,紧密把握劳动者需求,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保障和服务。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汪仕凯以《工会治理:技术路径与行动空间》为题,对我国工会治理的二重性含义进行解读,指出工会作为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不同路径,并从维护职工权益、企业民主管理等机制完善的角度提出工会治理的方向和路径。
会议第二单元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张皓分享题为《工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的研究。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工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关系从理论上和历史实践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提出我国应推动工会治理与其他治理模式联动发展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吴同以上海市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具体经验为例,分析了当前工会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会议第三单元中,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岩梳理并分析了我国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一家企业遇到的海外经营生产过程中劳动关系问题的案例,并提出企业如何提升治理能力以更好实现劳动关系治理效果的建议。广州省委党校副教授杨涛基于他在珠三角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深度调查,分享了《构建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治理新格局》的报告。他在研究中发现了诸多当前劳动者队伍的新特征和新问题,为工会治理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提出兜底保障和提质发展双重路径的治理思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罗斯琦做了题为《新技术与工会治理》的报告,她通过回顾技术发展史和工会应对史,提出了工会从被动观察到主动介入的治理策略,工会如何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商品化中实现源头参与是未来实现工会治理突破的增长点,工会治理对象可以进入科技领域,实现职工发言权的机制延伸。
会议第四单元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詹婧分享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工会治理机制》的报告,她提出,工会治理的基础来自社会治理的整合性和公司治理的制衡性,并提出多层次、制度化和民主化的治理体系构建思路。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陈泳欣博士通过深入研究前沿问题,讨论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工会路径,分析了工会角色定位,引用社会保护理论,强调通过工会治理机制提升劳动者话语权。
会上,发言嘉宾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工会治理的内涵与路径,既有理论思考,也有实践观察。会议主持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院长、教授闻效仪对发言进行点评,提出工会治理既覆盖传统工会在劳动关系领域发挥的治理功能,又可以拓展到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诸多领域。在会议总结中,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副教授孟泉分别从定义、方向、定位、路径与手段四个角度概括了工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工会治理的研究重点和突破点。
本次研讨会从概念、理论、视角、实践、政策等方面,为我国工会治理这一重要议题提供了启示与参考,也为学界进一步进行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